close

茶簍

IMG_9072.JPG

簍身為扁形,狀似人體,有頸、肩部,可繫繩索。

 

登錄時間:西元2017年9月1 日

登錄者:高淑華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類別:傳統產業(農牧漁茶等百工)

來源:廖文生捐贈,相關說明:自家使用的

使用時期:日治,相關說明:父親的時代採茶用

材料:

尺寸:<長>48公分 <寬>50公分 

保存狀態:局部欠缺或損壞

 

基本描述

1.茶簍,是採茶工必備的工具,把採下的茶葉集中放置茶簍,竹編茶簍既通風又輕盈,不會造成採茶工的負擔,也不會讓採下來的茶菁悶壞。

 

2.茶簍的製作材料要高而長的漂亮麻竹,竹子節間距要有三、四尺以上,大茶籮的簍身用麻竹編織,簍耳、簍邊用桂竹編織。製作時先破篾,夾門,將篾材準備齊全,隨即動手打底,做簍身,簍身做好再縮口、纏邊,接著作第二層簍皿、簍蓋、簍身。茶簍底是菱形,身為扁形,口為圓用1cm 的竹篾密編而成,採茶時背在腰間,因為採茶是在茶樹間走動,茶簍是竹編硬的,不用擔心被樹枝刮破,可以專心採茶。

 

3.展示的茶簍式樣和魚簍類似,底部呈方形,簍身像人體,有頸、肩部,頸部可繫繩索。

 

參考資料

資料來源:http://catalog.digitalarchives.tw/item/00/66/7b/5f.html典藏台灣

相關口述內容(廖文生口述):

1.採茶工採茶時,以布帶將茶簍綑綁在腰側,也是有技術、有學問的,最重要的是不能妨礙到工作的靈活。資深者兩側各綁一個,雙手齊用,兩手集滿茶葉後,再丟入茶簍裡,不但速度快,排列很整齊;資淺者只綁一側,一葉一葉摘滿一手,或者一葉一葉的丟入茶簍,速度較慢。

 

2.為了避免傷到茶菁,採茶不准用刀片等工具,手採茶葉標準為一心二葉或一心三葉,較能掌握茶葉製造的品質。

3.手工採茶,速度慢、人工貴,近年來大致是用機器採集,機器採集快又省人力,但因茶葉的成長速度不一,採的茶菁長短不一,在製茶過程中,對於茶葉的品質較不能掌。採茶機器從日本進口,茶農自我消遣的說是「請日本婆」幫忙。

 

文物照

IMG_9074.JPG

口為不規則圓,用1cm 的竹篾密編

 

IMG_9075.JPG

茶簍底是菱形,用兩隻竹子交叉做底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新店文史館 的頭像
    新店文史館

    文史新載點~新店文史館文物資源盤點與建置計畫

   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