播秧銅指
銀白色較長,較短呈古銅色
登錄時間:西元2017 年8月 20日
登錄者:高淑華
既有登錄名稱:播秧銅指、蒔田管
建議名稱:播秧銅指
其他俗名、地方用語等:插秧手指套、插秧管、蒔田管、播田管仔、植田管
類別:□傳統產業(農牧漁茶等百工)
來源:□廖文生捐贈,相關說明:自家使用
使用時期:日治時期至國民政府,相關說明:父親使用過後傳給兒子
材料:□金屬不銹鋼、銅
尺寸:<長>10.5公分 <寬>8公分
其他相關物件:秧擔、秧籃、秧船
基本描述
1. 播秧筒銅又名秧指或蒔田管,農夫插秧時用的指套,套在右手拇指上。前後兩端呈橢圓狀,更早以前,金屬製品尚未發展之前,是用竹子做的,後來有銅製和不銹鋼製。
2. 廖文生捐贈的插秧銅指有一對長度較長,是為銀白色不繡鋼製,長10.5公分,圓周8公分;另有一隻較短呈古銅色銅製品,長9.5公分,圓周8公分。兩端呈稍尖的橢圓狀,姆指從寬頭處進入,指尖朝外部分呈尖刃形,內有蓋子護片,點焊固定,插入泥土時可阻擋泥土塞入圓筒、保護手指深入泥土時不致受傷、用於分離秧苗,插入泥中秧苗可插得深、埋得穩,生長容易、順利。
3.傳統的插秧,要從秧床作業開始,把從秧床分出的秧苗放在「秧船」上,秧船隨插秧作業移動。插秧者右手大拇指套著指套,截取秧苗再插入泥中時。每人以橫排方式插種五欉,插到第五叢時,移動右腳後退,再插種次排,到第三叢時再退左腳,如此反復的步步後退,秧船也隨手移動,成為「退後原來是向前」的現象。
參考資料
訪問:廖文生、游溪火
相關口述內容:
現代插秧以機器代替人力,插秧銅指已不可見。 人工插秧很辛苦,需長時間彎腰、赤手、赤腳在田泥中倒退作業,當稻穀收成時,還需靠自己的雙肩雙腳爬山涉水挑下山,捐贈者廖文生曾經歷過這一切。
文物照
指尖處有蓋子護片,點焊固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