稻風鼓
風鼓正面
登錄時間:西元2017年 9 月 9日
登錄者:游淑琄
既有登錄名稱:風鼓機
其他(俗名、地方用語等): 稻風鼓、風鼓(台語)
類別:□日常生活(食衣住等)、□傳統產業(農牧漁茶等百工) □宗教信仰
來源:□廖文生捐贈
材料:□木材、□金屬:軸心、把手
尺寸: <長>162公分 <寬>75公分 <高>37.5公分
其他特記:部位 把手 尺寸12公分
保存狀態:□良好
基本描述
此文物主要是木製,分成多個部位集結而成,由漏斗、鼓風筒、選別風道等組成,各有不同作用,主要功能在選別,也就是篩選稻穀,分類出好的穀(飽實)、壞的穀(空殼、損傷、枯萎、未實),以及其他雜質(稻芒、草、碎石粒、灰塵),再依其品質,而做不同用途~出售、自用、飼料、肥料等。
設計的原理是使用人力、風力與重力,在風鼓吹送風力、風道分流下,依重量將穀物吹落在不同遠近的位置。在風道下方,設有第一口及第二口,使較佳的榖粒自此二口流出,不要的雜物則自風道往外吹出。飽實較重的穀子落在近處,較輕的(空殼、壞穀、其他雜質)則會落在遠處,完成選別。
設計者依風力大小而設計出兩到三個出風口,手搖式搧風較常見,亦有腳踏式的。操作時,需有多人一起共力協助,如:一人負責用畚箕將稻穀裝盛好,倒入風斗/漏斗(重力);另一人負責搖把手,產生風力鼓吹,經由穀風室不同的風道,分別出不同穀況;第三人則用稻扒將篩出的穀扒到一側收集。
農業為主的時代,民國乃至日治時期、光復後,風鼓機是農具之一種,稻米收成,處理到脫殼階段之後,後續尚有一些工序與農務,脫穀後,還會在農家的埕或其他曬場進行日光乾燥與揚淨,曬乾後的稻子再用風鼓吹離雜草、雜質、灰塵或不精實的穀子,是曬場中相當重要的機具。
參考資料
*館內說明牌。
*另,參考廖純貞小姐原記錄所述。
*稻種調製與品質關係 /馮丁樹教授 http://140.112.94.11/~dsfon/graindrying/riceconditioning.pdf
備註事項
種植稻仔是需要高度人力,與農業技術智慧,和天候配合等的條件下,共同完成的。稻仔生產的工序、大自然的環境,與農具的使用演變,為食農重要之一環,透過農具的認識,可以思考農業與生活和未來。
文物照
內部
內部附件
附件